走過56個寒暑 新聞天地月底停刊 

鄭漢良/特稿

九十三歲的新聞老兵卜少夫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在香港住院已經一個多月,在醫院進出X光室和病房之間,他毅然決定結束由他參與創辦而且經歷了將近五十七年的《新聞天地》。他說,《新聞天地》的歷史儘管絕非是一片坦途,但命運卻讓它成為中國期刊史上最長命的一本刊物。

由於氣管和肺功能出現毛病,少老很少講話,他用筆寫道:「新天雖有那麼悠長的歷史紀錄,卻未能建立它在經濟上的鞏固地位,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我曾讓陸鏗(新聞界的另一位老兵、也是新天的創辦人之一)徵詢過李敖 ,因為我願意無條件讓李敖來接辦新天,但李敖無意,新天也只好就此淡出了。」

如果有人以為少老就此失去與病魔抗爭的意志,那就抱歉了。他又用筆寫著:「我將來會寫回憶錄,再發表『長流計劃』的內情,現在時間不適宜。」他說的「長流計劃」,其實是國共之間一段鮮為人知的密使過往事跡。事實上,這篇訪問是用紙張寫來寫去完成的,有時還用了一些不知為何的手語。

卜少夫本來就是骨架子撐起來的身材,在病魔折磨了好一陣子下,病床上的少老在毯子下,就似乎是只有毯子沒有身子。他的兒子卜凡經常在旁勸食,希望多進點食,體力得以補充,方便月底《新聞天地》出完最後一期後能夠坐飛機回台灣。

談到進食,卜少夫還「教訓」了醫院裡的三個大夫。在醫生的X光診斷下,發現卜少老在進食時候,常有食物和水吞進氣管而不自知,長期下來,恐怕會影響肺部功能,因此建議少老進食一種醫院配製的食物。但少老卻斷然拒絕,並且寫了一封信給醫院的三個大夫,告訴他們,活了九十三年的卜少夫知道如何協調體內各項器官運作,醫生們看到的只是局部片面的,因此他堅持他仍然吃他喜歡的食物,例如外面餐館做的湯粉和清粥。他還說:「掉進肺部的食物,自然化作痰沫,我會吐出來的。」

少老這股脾氣,從他告別讀者的文章「我自橫刀向天笑」中,已有脈絡可尋。在文中,當他決定要結束《新聞天地》時,他想到譚嗣同等絕命詩中這句話,「當然我的決定怎可與他的愛國行動相比,不過有那種氣勢而已。主要在無愧無悔,所以可以對天大笑。」

文章又說,創辦新天的一共有十一人、分布在各媒體單位,每人都是一個新聞戰鬥體,逐漸由一個周刊發展為七個周刊,完成後再以七個周刊為基礎,出版《新聞天地》。,不料抗戰勝利得太快,陣腳大亂,收復失土,十一個發起人,各有各的工作職位上的調派,以致新天最後落在我一人身上,也讓它製造了中國雜誌史上最長命的一本刊物,連續不斷的出版了五十六年十個月。他說:「此時,在發起人中,只有我與丁中江、陸鏗、樂恕人四個人。」

回想過去新天半世紀有多的往事,實在多至不勝枚舉。他寫道:「創刊時,有基督將軍之稱的憑玉祥,為新天寫了一篇抗戰到底的文章。」少老又說,他是國民黨的老黨員,黨齡就有六十二年,立場始終一貫,無畏任何政治迫害。他憶述當年抗戰時,大家從湘桂鐵路撤退,但由於情況混亂和緊急,死傷人數不少,於是有人就把責任統統的怪在鐵路局長侯家源頭上,新天就毫不畏縮的為侯家源爭取公道。到了政府遷台後,新天對魏道明搭飛機逃赴美國,後來又返回台灣搶官做一事,不留情面的口誅筆伐,轟動當時朝野。

新天經歷了抗日、國共內戰、政府遷台、香港回歸、台灣變天多個歷史性的階段,卜少夫都秉承書生報國的情懷,最後則致力於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在一九九○年從事於「長流計畫」,對增進兩岸交往盡了棉力。

卜少老在告別讀者的文章說:「新天一路行程艱苦,卻讓我一人背負,使我為《新聞天地》盡瘁一生,命運中不知是福是禍了。」如果少老有機會從頭再來一次,會不會選擇同樣這條路?「不再有這種機會了,如果有,我也毫無辦法,因為今天的世界,與過去大大不同,資訊進步,難以應付,我曾當過報館副總編輯、總編輯多年,若我到今天任何一家報館坐這個位置,一定坐不下去。」

少老說過,他一輩子從來沒有追逐過名利,錢財到他手上-如過眼雲煙,生平只結交朋友。他在病床上寫道:「交友遍天下,知己還不少。人總有好壞的地方,我交朋友,只看到他們好的、美的、可愛的一面,因此,朋友對我也越來越好。」其實,認識少老的人都知道,他從來沒有在背後批評過他的朋友。難怪少老進院後,好友問候的書信、電話或親自到醫院探訪的,幾乎是絡繹不絕。有「獅子心的董事長」嚴長壽和夫人,不久前更特別飛到香港來看他,前中華民國駐香港代表鄭安國也趁著在香港公幹之餘,到醫院看看少老。中共駐港的中聯辦多個官員,有空都到醫院探望,送花送水果的,至於電話和問候信更是數不勝數。少老現在每天都花不少時間看信,此外就必定看兩份報紙,香港的《明報》和台灣的《中時》。

「出院後,我們再吃飯喝酒」,少老用只有他明白的手語告訴記者。記者滿口應承「一定,一定」。(2000/10/21/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