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之間-《傳記文學》有傳承有創新
《傳記文學》9月號出刊之後,「野史館館長」劉紹唐一手擘畫、苦心經營長達38年《傳記文學》也將象徵性的劃上句點。由成氏姊妹接手後的《傳記文學》將在10月號增加「台灣民眾史」、「常民記憶」等全新專欄。
記者:吳錦勳 ︱攝影︰閱讀上圖|台北 報導∣09月26日 14:27
為趕在10月初準時出版10月號的《傳記文學》,編輯部目前正進入最後緊鑼密鼓的編輯階段。負責實際編務的立報社長成露茜表示,今年3、4月間決定接辦《傳記文學》之後,在部分人士「與其辦垮,不如不辦」的質疑下,壓力不算小。但是也收到一些老讀者來信表示「後繼之人,不要顧慮太多」、「不要受過去影響」等看法的鼓勵。
自然新格局如何超越舊侷限,也成為眾多讀者關心之處。據了解,新版《傳記文學》別開生面地另闢「台灣民眾史」、「常民記憶」等全新專欄。對於這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成露茜並不願多談細節;但她表示,「歷史是全民所創造的,這個構想是我自己提出,也是我自己想要做的。」她並且篤定地說:「新雜誌一定與舊雜誌不一樣。」
除了新增的「台灣民眾史」、「常民記憶」等全新欄目外,10月號《傳記文學》的主題為「韓戰五十週年紀念專輯」,記載中共參與韓戰始末。其中將涉及史達林、李承晚、毛澤東、金日成、麥克阿瑟等歷史人物故事。
曾以「把活人辦死、把死人辦活、把自己辦老」自況的劉紹唐,今年2月10日因肝腫瘤病逝台北後,留下其最為掛念的《傳記文學》雜誌。而從10月起,隨著《傳記文學》經營權的移轉,劉氏夫婦獨立支撐38年、打破所有文史雜誌發行記錄的《傳記文學》,也於9月號發行總號四六十號第七十七卷第三期之「最後一期」後,象徵性的劃上了句點。
今年7月劉紹唐遺孀劉王愛生寫信給作家李敖邀稿時,提到「九月號是紹唐我們三十八年來的最後一期。希望你能寫一篇文章,如果你肯寫,我想紹唐在天之靈一定會非常高興的」,言談間流露出對最後一期的依戀與不捨。
緣為劉氏之最後一期,作家李敖因「感於愛生大嫂的邀稿、感於紹唐大哥的舊情」特別撰寫<為紹唐大哥的遺憾進一解>特稿,追念創辦人劉紹唐行止,及其對《傳記文學》發表「一針見血」、論斷功過的評價。李敖在文中指出,《傳記文學》「功在很技巧的顯出了(還談不到揭發)國民黨的許多糗事;過在挾泥沙俱下,也幫國民黨作了太多不實的宣傳與偽證。」
1962年6月1日,劉紹唐傾私人之力,以「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之志,創辦了治史學與文學於一爐、為近代民國歷史保存記錄的《傳記文學》。38年來,不論政要領袖達官要人、學者專家、幫會頭目、名伶藝人等事跡,甚而一些常被「正史」忽略的市井小民傳記資料,都在《傳記文學》蒐羅之列。
《傳記文學》不僅為劉紹唐個人博得「野史館館長」美譽,也造就了它和國史館、國民黨黨史會、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在國民史上「鼎足而四」的地位。為表揚其歷史成就,今年8月18日,新聞局特別頒給劉紹唐「特別貢獻獎」,由其夫人劉王愛生代表接受。
由名報人成舍我之後的世新大學校長成嘉玲、立報社長成露茜姊妹接辦的《傳記文學》雜誌,其版權頁仍將載明「創辦人劉紹唐」、「榮譽發行人劉王愛生」等字樣,由立報社長成露茜擔任社長,負責實際編務,作家羊憶蓉任副社長。
隨著雜誌、光碟及書籍經營權的轉移,《傳記文學》雜誌社原先位於台北信義路的社址,也將一併遷移至木柵路一段。在9月號「最後一期」的<遷移啟事>中也特此敬告舊雨新知,「希望換一個新的環境、新的陣容,期盼創立一個更好的遠景,永續堅持一貫為我國近代史盡一份綿薄的意願。」
9月號《傳記文學》以「顧維鈞與國民外交史」為封面故事,其他包括了<「九一八」之夜>、<取消不平等條約的經過>、<蔣緯國將軍與「明德小組」>、<走近錢鍾書>、<往事追憶-毛森回憶錄>及連載達27年歷史的<民國人物小傳>等內容。(2000/09/26/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