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傳 大陸到台灣

陳文芬/台北報導

一九六二年胡適在中央研究院院長任內與世長辭,留下他的名言「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耐人尋味。胡適生前提倡傳記寫作,不過,他只寫了「四十自述」,一九六四年李敖發表「胡適評傳」,胡適其人其事的通俗版傳記故事,今年八月,立緒出版大陸學者沈衛威撰寫「學思與學潮:胡適傳」。

一九五○年初期,中共在全國各階層發動一個歷時數年的胡適思想批判運動,此後近三十年,在中國大陸只有胡適批判而沒有胡適研究。

這個情形,在最近二十年來,有了相當的改變,不但胡適著作在大陸重新出版,有關的傳記和研究也隨政策開放,日見其多,胡適研究在中國大陸很有變成「顯學」的趨勢。

河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沈衛威著作的「學思與學潮:胡適傳」就是驗證這個時代顯學的著作之一。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周質平曾於一九九八、九九年發表出版「胡適與韋蓮司深情五十年」、「不思量自難忘」書信集,而為許多讀者熟悉,周質平此次為沈衛威書作序指出,過去二十年來,胡適思想在中國的再現和傳播,是民間對五○年代胡適思想批判這個冤案和錯案要求平反最好的一個說明。

周質平認為,胡適研究今日成為中國顯學,顯示的另一層意義是中國在自由民主的尺度上,至今還沒有趕上五四,胡適許多「卑之無甚高論」的意見,在世紀之交的中國依然是「駭人聽聞」。胡適思想的精義,對當今中國人而言,不但是在「容忍」,更是在「抗爭」上。

沈衛威研究胡適有十多年,為了寫胡適傳,還曾於去年七月來台停留訪問,他對於民初以來到現代化歷史轉折的文化現象用心甚力,去年曾在立緒出版「回眸學衡派」一書,探討在中國現代化大潮流下,少數文化保守主義知識分子,反現代化的歷史文化社會環境背景。

周質平也評論到,沈衛威的著作提供不少胡適鮮為人知的趣事軼聞,由於胡適十九歲以後,大半歲月在美國度過,出任駐美大使後,有一段相當時間不用中文寫作。運用英文材料還嫌不足,是這部傳記與相關研究胡適生平與思想不可忽略的地方。胡適傳 大陸到台灣 (2000/09/01/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