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真面目

文/陳萬雄

【明報專訊】在六﹑七十年代念中學和大學的一代﹐只要喜歡看課外書﹐相信都是念李敖的著作長大的。我個人再讀李敖的著作﹐是他的《李敖回憶錄》。對七十年代以後的李敖﹐了解不多。李敖作為四十年來在台灣最富傳奇的中國知識分子﹐是中國知識分子﹐這是他一直堅持而不會懷疑的﹐他出版了傳記﹐總會念的。相隔近三十年﹐看李敖的思想文章是否有改變﹐也是我的好奇。結果大家都清楚﹐依舊李敖。議論縱橫﹐旁證博引﹐嬉笑怒罵﹐不稍假借。到底與當前不學不思﹐只憑心中喜惡﹐任意褒貶﹐好呈口舌之欲者﹐究有本質上的分別﹐不可同日而語。

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推薦競選諾貝爾文學獎﹐才引起我注意他這本書﹐讀他這本書。慣於以史學家的學問底蘊議論古今的李敖﹐他的文學創作如何﹖是讀了他的回憶錄之後的另一份好奇。最近好幾位史學家都寫起小說來﹐包括剛去世的黃仁宇教授和唐德剛教授。這是很值得探討的課題。

雖然對小說在七十年代後的發展和日後小說的特徵有着他自己的見解﹐但從文學角度去衡量﹐李敖這本《北京法源寺》容有可議的﹐或者會不以為然。如將之作為一本以小說為幌子的歷史著作﹐卻很有新意。在小說《北京法源寺》中﹐反不見李敖習見於著作的狂放不羈﹐而是一本正經的縱論歷史﹐褒貶人物﹐討論人生。

李敖在小說中﹐以近代人物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大刀王五﹑光緒帝﹑黃興聚焦在北京的法源寺﹐與春秋戰國的荊軻﹑田光﹑唐太宗﹑宋代謝枋﹑文天祥﹑明的袁崇煥等古人作時代交錯的對話﹐去表達他的思想和歷史見解。

小說中出現的正面人物﹐都是李敖眼中歷史上的大人物。李敖透過這些大人物﹐訴說中國歷史和民族人格的脊樑。

這本書也讓我想起抗日戰爭中張元濟寫的《中華民族的人格》一書。現今之世﹐中國人愈來愈多﹐人物愈來愈少﹐更不用說大人物了。李氏從大人物入手寫他的小說﹐不知是否出於這樣的感慨。(2000/04/22/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