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份子參與政治 「三李」呈現三種模式 

⊙胡全威 

李敖、李登輝、李遠哲,三人除了皆姓李外,有許多的共同點與恰好相對立之處。譬如三人皆是當前社會的風雲人物,三人皆與諾貝爾獎有關,三人各支持當前總統參選人三強中的一位,三人皆參與政治,三人都有濃厚的知識份子色彩等。 

近日李遠哲在經過長時間的刻意保持學術中立,終於公開表態支持特定的候選人。這項舉動固然替他所背書的候選人帶來了利多的訊息,但也引起一般人對知識份子參與政治的討論。 

其實,我們可以說「三李」呈現出台灣知識份子參與政治的其中三種不同型態。分別來說,李敖雖然看似直接參與政治,甚至競逐國家最高領導人的位置,但我們可以在其最後一場公辦電視政見發表會中,看出他其實是反政治的,或說政治容不下他。他作了告別政治的演說,他說他不稀罕人民的選票,他認為自己是這麼的有智慧、這麼的聰明,替台灣人民指引出一條光明的道路。但是卻不受這社會所重視,像衛生棉一樣,人民根本忘了他的存在。 

李敖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類似於古典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其自認為是替城邦作最有利的事,最後卻遭到人民審判處死。後殖民學者薩依德(E. W. Said)亦認為知識份子最不應討好閱聽大眾,而是要「形成尷尬、對立,甚至不愉快」。 

若說李敖雷同於蘇格拉底,那麼李登輝則可比擬為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哲人君主」,這也是日本媒體曾經給他的讚譽。李登輝的際遇,可稱得上是千古難得,知識份子能夠獲得權力,依其理想帶領整個國家人民朝他所預期的方向走。 

李遠哲是台灣當前最具人氣的知識份子,他頂著諾貝爾化學獎的光環,成為台灣最高學術機構的領袖。不同於李敖的邊緣化,他屢屢成為民調中最受歡迎的行政首長,甚至總統人選,他也實際參與行政工作,推動教改、監督救災。而不同於李登輝受到實際政治的牽累,他可謂台灣最具清譽的領袖人物。 

「三李」以其知識份子的本質,因為不同的命運遭際,與政治作不同程度的糾結。中國古代「士人」的角色,應是他們難以擺脫的情結,儒家裡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最後到治國、平天下的使命,使他們難以迴避政治。而政治現實環境的權力泥淖,與民主政治中大眾化、平庸化的傾向,又使他們必須作出不同程度的扭曲。 

我們與其苛責他們的作為,倒不如換以一種欣賞的角度。知識份子與一般人最大的不同,應該就在其「理想性」。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正是需要這些「精英」作出多元化的呈現,豐富生活經驗,發揮人類潛在的可能性。他們幸運的成為眾人的焦點,我們也一直期待和檢驗著他們的演出,能否給予社會大眾最大的福祉。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 (2000/03/14/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