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廢料油水豐 民代覬覦不鬆手
記者張甄薇/專題報導
向來會刺激敏感神經的台電核廢料處置議題,與總統大選緊繃選情對撞,以目前國統綱領近程階段,屬三級國營事業單位的台電何以能越過國統綱領,與大陸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簽署合作意願書引人關注。
如何妥善處置台灣四座核電廠總計可達一百萬桶的核廢料,一直是台電公司及行政主管機構最頭痛的問題。為尋找台電核廢料境內外永久處置場址,台電決策階層人人滿腹辛酸。三年前台電與北韓歡喜簽署核廢料境外處置合作協議,未料在南韓援引美、日等國際壓力干預下,胎死腹中。
自台電承諾民國九十一年將蘭嶼處置場九萬七千多桶核廢料逐步運出,三座運轉中的核電廠暫存倉庫也日漸飽和,如何囤存每年以二千三百桶不斷增加的低放射性核廢料桶,台電已耗費將近九年的時間尋訪境內外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卻遲遲沒有具體答案。
核廢料究竟有多大的利潤 尋找核廢料境內外最終處置場址,向來是朝野民代、中央及地方利益團體最垂涎不已的核廢料大餅,這塊大餅以總額高達一千七百億元的核後端處置基金為肉餡,外面包裹著龐大的中下游船運、發包工程利益為餅身,除了仲介處置場所謂「佣金」,光是打造運送核廢料桶的專屬船隊、裝箱貨櫃、乃至運送前的重新裝櫃,每一項工程,每一滴油水,都足以讓一般人一生吃穿不盡。
就因為核廢料大餅如此誘人,台電決策層及核能相關部門主管一直是國會及地方民代最喜歡結交的朋友,雙方關係利害與共: 一方面台電長年難以伸展的核四預算生死掌握在國會立委手中,立委更介入台電人事升遷,另一方面累積近一千七百億元的台電核後端基金實在令人欲罷不能,長年爭取仲介台電境內外核廢料處置場址的中央及地方民代更是橫跨各黨派、不絕於途。
台電決策層多以技術官僚出身,由於不懂得適度利益共享,雙方關係不佳,早期眾多預算常卡在國會,不得動彈;直到素有台電「金頭腦」之稱的台電總經理郭俊惠開始接觸國會,台電與國會關係才開始全面進入佳境,核四計畫、盈餘預算多次都在驚險中強渡關山。
郭俊惠靈活的人際手腕為台電破解不少府會爭端,但也引來不少人情包袱。而長年潛心經營國會關係的核後端處長林明雄,和立委間的私誼更不在話下。
歷數近年來為台電核廢料境外處置場址牽線立委者眾,國、民兩黨均涉入其中,某重量級立委更曾成立公司,擬介入台電核廢料運送至俄羅斯事宜,其後又因俄方條件有變作罷;台電三年前與北韓簽約,盛傳即是國民黨黨營事業居中運作牽線,即使功敗垂成,但仲介客向來是前仆後繼,從不輕言放棄。
據了解,此次台電能與中共具官方背景的中國核工業總公司成功簽署合作意願書,與政策鬆綁、及立委遊說穿梭不無關係。
此外,合作意願書雖不具法律實質效力,但關鍵前提在「兩岸三通指日可待」。依以往受制於國統綱領近程階段,雙方不得以國營事業身分簽署的顧忌出現鬆動,莫非我方政府已悄悄默認兩岸現時已進入國統綱領中程階段?又如果台電能以國營事業與大陸國營企業簽署合作意願書,將來中油、台糖等國營事業是否也能全體比照?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爭取核廢料大餅擠破頭的立委民代,個個都曾使出渾身解數,如何能在現行兩岸尚未三通的敏感情勢下嘗到核廢料餅餡的甜頭?真相恐怕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2000/03/13/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