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北京法源寺 借古諷今 

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李敖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品「北京法源寺」,是他六十年代在獄服刑中所構思的歷史小說,在這個以清末戊戍政變為主題的故事裡,李敖展現他了思想與見解。為他出版英文版的牛津大學出版社說他「展現了一位最嚴謹的歷史學家態度,堪稱當代最偉大的中國思想家」,而李敖自己也認為,這本小說放在今日來讀,更有借古諷今之意。

李敖說,他從1971年起被國民黨抓去做政治犯,前後坐了六年兩個月的牢,還有14個月的軟禁,「北京法源寺」的故事就是在這段囚禁歲月中所構思,整部小說的主角是清光緒年間的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知識分子,他們如何與腐敗的時代對抗,發動維新與政變。

李敖說,這本歷史小說是以具象的古廟為縱線,以抽象的歷代史事人物為橫剖,舉凡重要的主題生死、人我、族群、鬼神、君臣、群己和經濟,都在論述之列,全書十餘萬字是他個人思想之表達,藉著戊戍六君子等人的大丈夫思想、忠義、決絕與悲壯 , 展現李敖的精神。

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今天也同步發行「北京法源寺」的英文版,牛津大學出版社策畫編輯安妮特別自英國來台出席今天的發表會,她代表牛津出版社表示,北京法源寺一書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潮與精神,而李敖也以最嚴謹的歷史學家態度,研究、敘述這群知識分子的風骨,李敖堪稱是當代最偉大的中國思想家。

李敖在接受訪問時也說,北京法源寺描寫的時代,和台灣今日腐敗相去不遠,他希望藉過此書讓大家明白,「台灣再這樣搞下去,如果沒有革命,沒有改良,最後終將淪為一場空。」【2000/02/15/聯合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