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不准再打砲

 

        在國民黨欽定歷史裡,一九二二年有一次「犯上」的「叛變」,就是所謂「陳炯明叛變」。這年六月十六日夜裡,「叛變」開始,弟兄們,包圍總統府去!對總統府打砲,孫中山狼狽逃亡。十七日,孫中山逃上兵艦。據這年九月十八日孫中山寫的「致本黨同志述陳變始末及今後方針書」,經過如下:

 

六月十六日之變,文於事前二小時,得林直勉、林拯民奔告,於叛軍邏弋之中,由間道出總統府,至海珠,甫登軍艦,而叛軍已圍攻總統府,步槍與機槍交作,繼以煤油焚天橋,以大 砲毀粵秀樓,衛士死傷枕藉,總統府遂成灰燼。首事者洪兆麟所統之第二師,指揮者葉舉,主謀者陳炯明也。總統府既毀,所屬各機關咸被搶劫,財政部次長廖仲愷,事前一日被誘往拘禁 於石龍,財政部所存幣項及案卷部據,擄掠都盡,國會議員悉數被逐,並掠其行李。總統所屬 各職員或劫或殺,南洋華僑及聯義社員亦被慘殺。復縱兵淫掠,商廛民居,橫罹蹂躪。軍士掠得物品,於街市公然發賣。繁盛之廣州市一旦蕭條。廣州自明末以來,二百七十餘年無此劫也。 五年逐龍濟光之役、九年逐莫榮新之役,皆未聞有此,而陳炯明悍然為之,倒行逆施,乃至於 此。文既登兵艦,集合艦隊將士,勉以討賊。目擊省垣罹兵燹,且聞叛軍已由粵漢鐵路圖襲韶關。乃命艦隊先發砲,攻擊在省叛軍,以示正義之不屈、政府威信之猶存。發砲後,始還駐黃埔,俟北伐諸軍之旋師來援,水陸並進,以殲叛軍,此為當日決定之計畫,而文久駐兵艦之所由也。  

這一事件中最有趣的,是孫中山「乃命艦隊先發砲」的舉動。孫中山事後對人說,這一朝岸上發砲,是一種「砲教」(用砲打你的一種教訓),為了「以示正義之不屈、政府威信之猶存」,所以不得不打你幾下子。據蔣中正「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砲教」是「指定目標砲擊,故人民之於是役,損傷甚微,而叛軍死於砲火者,約數百人。當時因陸上部隊不能如期發動,故砲擊後,叛軍乃得潰而復聚,其亂卒不克平。」可見「砲教」「砲教」,於大局無補,只是「砲教」而已。到了七月,孫中山在永豐艦上與洋記者談話,記者問:「先生允不再砲擊羊城乎?」孫中山答稱:「是也。但須附以粵軍不擊予之條件。」可是你「砲教」我也「砲教」,最後海上的終告不支,孫中山於八月九日去香港;陳炯明於八月十五日回廣州,號稱粵軍總司令。

        第二年一月,陳炯明被趕走了,二月二十一日,孫中山重回廣州。三月二十一日,孫中山手令傅秉常,要他與英領事交涉,放逐逃到香港的陳炯明等。手令是:「著廣東交涉員傅秉常即與駐廣州英總領事交涉,請香港政府放逐陳炯明、葉舉、翁式亮、金章、黃強、鍾景棠、鍾秀南、陳永善、黃福之等逆首,退出香港,免致擾我治安。此令。」 

        當然,國民黨是奈何不了陳炯明的,陳炯明還是陳炯明。他後來做了中國致公黨的總理,一九二八年還北上與北方軍人訂立共和大同盟,直到一九三三年才死去。陳炯明一生不愛錢不愛色,死時在香港雖然未免窮困,但他臨死不失英雄好漢的氣概。國民黨對他,能奪帥而不能奪志,一點也沒有法子。 

        國民黨雖然對陳炯明個人沒有法子,但卻恨屋及烏,幹了一件鮮事,就是把陳炯明當年砲轟孫中山的砲,給查封起來了。國民黨在今年二月出版「國父圖像墨蹟集珍」,公布了這一查封圖片,並加說明曰: 

此為陳炯明叛變時,轟擊觀音山用砲,事變平息後,被判處封口,以為叛逆者戒。 

原來一座大砲也可以被判刑的,真令我們開個千古之眼界!想當年明朝崇禎皇帝吊死在萬歲山(今名景山),上吊的那棵樹,後來被清朝順治皇帝看到了,認為一朝英主,樹神乃不之佑,致縊於此,此樹罪不可逭!乃令刑部加鐵鍊一條,把樹鎖住,以為吊死皇帝之戒!今天看到了國民黨以青天白日黨徽封住砲口的壯舉,真忍不住要聯想到古代帝王的大腦。——國民黨的封建主義,可真萬古常新的呢!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午

     

(本文錄自「孫中山研究」一書,收於「李敖大全集」第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