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跨越二000花蓮演講會
講題:從蓮花中看花蓮
整理/新黨新月刊編輯部 


  李慶華召集人於花蓮演講會開始前致詞表示,新黨總統選戰的講演會,第二場在花蓮市,當人家說「重西輕東」的時候,我們就從花蓮開始,這是向花蓮朋友們獻上最大的敬意。在總統的選舉中關於國家整體的發展,對於花蓮的部分,我們也會去強調,不論是要建立一個觀光休閒的地區,乃至於交通的建設、對於原住民的關心,我們都會在未來競選的過程中去強調。

  感謝大家對新黨的支持,我知道在座有很多新黨公職和義工朋友,這六年多的歲月大家和新黨一起成長,你們所流的汗水,一定會留在新黨的紀錄之中。我相信今天李敖先生的講演,「從蓮花中看花蓮」一定會非常的精采。希望大家有一個非常愉快的講演會,謝謝。

  李敖:我有七、八年沒有到花蓮,今天能到花蓮來,在這種氣氛之下跟大家見面,我感到非常的榮幸,並且對各位的支持非常感謝,因為今天花蓮市是大軍壓境;從蕭萬長到宋楚瑜,都在花蓮市有活動,三點鐘宋楚瑜還有一個發表活動,如果三點鐘各位還沒有離去,我就認為各位還是我的朋友。

蓮花在佛經中有重要意義

  今天的題目比較溫和,適合花蓮的人文氣候,題目就是「從蓮花中看花蓮」。為什麼提到蓮花?因為蓮花在中國的經典和佛教的佛經裡面有重要的意義,它代表佛教的創辦人釋迦牟尼的故事,釋迦牟尼出生時,他的母親在花園中看見一朵蓮花開了,這蓮花大的像皇帝所乘車的車蓋,後來母親回到宮中,夢見一頭象,生下了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在傳統的說法本身就是菩薩,他長大後,面對印度的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的特色就是相信神,而且是很多神,釋迦牟尼在樹下經過深思長考,在研究和判斷後,他決定創辦佛教。

  所以我跟大家講一句掃興的話,尤其花蓮是在證嚴法師的籠罩之下,比較起原始的釋迦牟尼創辦佛教的精神,今天花蓮地區,包括整個台灣地區,大家對佛教的了解,跟釋迦牟尼所創辦的佛教不一樣。換句話說,我們已經背離了釋迦牟尼創辦佛教的原始精神。因為釋迦牟尼創辦佛教是反對婆羅門教的有神,並且是多神。今天本來是無神的佛教,變成有神了,本來是一神的佛教,變很成多神了。為什麼會變成一個神的佛教?那是因為釋迦牟尼死後,大家很懷念他,認為他應該是一個神,所以本來無神的佛教,在釋迦牟尼死後變成了有一個神,那一個神就是釋迦牟尼。後來神愈變愈多,我舉一個例子,後來有了菩薩,尤其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佛教裡一個重要的神,其他像彌勒佛、如來佛,都是跟我們很近的佛,過去大家在廟裡面最器重的佛就是釋迦牟尼,現在多了很多,那是因為佛教不但變成了有神教,而且是多神教。可是大家在多神之中會特別親近一些跟我們很近的小神,我舉一個例子,中國漢朝時大家相信的神就是五帝,叫太一。可是漢武帝雖然尊重大家相信的五帝,但是他骨子裡特別喜歡一個叫神君的小神,神君是漢武帝的外婆所相信的神,漢武帝骨子裡只相信神君這個小神。

  今天我們在台灣除了相信彌勒佛、如來佛外,還相信一個小神就是媽祖。為什麼我們特別相信媽祖呢?因為媽祖是由人變成了神,我們由福建、廣東經由海來的時候,覺得大神離我們太遠,所以需要一個小神在身邊保佑我們,這個神就是媽祖。台灣的媽祖,就像是漢武帝所相信的神君。

佛教的原始精神被扭曲

  我講這個例子是說,從古代到今天大家對神的觀念是怎樣的變化,我們發現今天我們做了很多事情,我們打著旗號,信的是佛、是觀音,信的是這個神,事實上我們離釋迦牟尼創辦佛教的精神已經很遠了。如果釋迦牟尼活到今天,他一定會向大家抗議,向所有的佛教徒抗議,他會說我所相信的是一個無神的佛教,今天的佛教已經被你們扭曲了。我們看佛教裡的一部叫金剛經的經典,金剛經中解釋莊嚴兩個字,是跟廟宇有關的,清清楚楚是反對蓋廟的,佛教認為四大皆空,蓋廟就表示四大不皆空,在魏晉南北朝中的宋朝,宋明帝蓋了一個大廟叫湘宮寺,蓋完後他很得意,找了很多人來看,他的一個大臣叫禹愿跟他說,你曉不曉得蓋了這個廟,多少孤兒寡婦辛辛苦苦捐了錢給你,如果佛祖有知,當悲哭哀鳴。如果釋迦牟尼還活到現在、還有感覺的話,他也會哭,他會覺得你做的事不是真的佛教徒該做的。

  這個意思就是說,今天星雲法師在台灣蓋佛光山,在美國蓋西雲寺,這些行為是違反釋迦牟尼,也違反了金剛經的訓示。花蓮的證嚴法師比較好一點,為什麼呢?他的重點不在蓋廟,他比較接近原始佛教的精神;中國五代,後周最後的一個叫周世宗的皇帝,在全國鑄錢的時候缺銅,他說沒有關係,可以把全國廟宇中凡是用銅做的佛像都搬下來融化,全國就有製銅錢的原料了。大家想這還得了,可是周世宗說,什麼是佛的精神,就是割肉餵虎,這代表佛自我犧牲的精神。當真的佛知道人民需要銅的時候,祂很願把銅做的佛像融化掉;所以當禹愿向皇帝抗議不該蓋湘宮寺時,他是真正的佛教徒,古代的周世宗也是真正的佛教徒,他真的懂佛教的解釋是什麼。

  到了明末清初,流寇李自成、張獻忠的手下叫李定國,他把一個城都包圍住了,包圍住的意思就是要屠城;這時候城裡面有一個有名的老和尚叫破山,就走出來向李定國請命,請他饒了全城的人。李定國開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條件,他說你破山和尚很有名,答應我一個條件我就不殺人,條件就是你給我吃肉。破山和尚說,為了救百萬生靈,何惜如來一戒,結果破山和尚當著李定國的面吃肉,然後全城的人都獲救了。

  所以從宋明帝時的禹愿到五代時的周世宗,到明末清初的破山和尚,他們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因為他們知道什麼事情可以破格去做,什麼事情不需要做。比如說蓋廟,今天代表花蓮地區的特色,也代表花蓮地區的榮耀,就是慈濟團體,我就要讚美一句,在到處流行蓋廟的佛教界,慈濟比較不喜歡蓋廟。

  佛經裡面有很多觀念是我們現在看不到的,好比說現在和尚頭上要燒香疤,這完全是中國的特色,但在元朝以前完全沒有這個規矩。元朝以後,至德和尚他發明了燒香疤這個玩意;就好像在梁武帝以前和尚是可以吃肉的,到了梁武帝後,他說和尚不可以吃肉,和尚才開始不吃肉。

  我舉這個例子,和尚燒香疤及和尚不吃肉都可以看出一個時代的變化,從真正精神來看,問題不在這裡,問題在哪裡呢?華嚴經中有名的一章叫迴向品,就是迴過去在轉向,一個人要是看破紅塵之後就萬法皆空,就是出世的人了,可是在這個時候我還要迴向,回來作什麼?以出世的精神回來作入世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可是今天的佛教徒是小聖,只做到我自己,這些人不捐一塊錢,不做一件事,所做的事情就是唸佛經、數念珠、寫大慈大悲的毛筆字,然後用嘴巴來為你祈福,這是什麼佛教徒啊!這是假的佛教徒,因為他們沒有掌握到佛教徒真的精神。

花蓮人可以出污泥而不染

  佛教徒的精神是什麼,就在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中,一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花為什麼引起佛教徒的注意?好比說釋迦牟尼他坐的座位叫蓮花座,姿勢叫蓮花式,為什麼佛教徒跟蓮花那麼有關係呢,原因就是蓮花生長的地方本是很骯髒的,但它卻不受污染,表現的是非常的聖潔、潔白,這就是說花蓮地區被可惡的財閥搞的污染了花蓮的空氣,可是花蓮人還是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的行為,這就是我今天從蓮花中看花蓮的一個重要的章本。

  可是基本上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即使像慈濟一樣,形式上的部分也做了太多了,所以清末有一個大臣叫張之洞,他要求把全國廟宇的財產全都徵收,這樣全國文盲、教育問題,就可以用徵收來的十分之七全部解決。按照今天台灣的法律,等於可以完全的合法,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大量人民的資源捐到了佛教團體去,有的人還在做好事,像證嚴法師,有的人錢就全都不見了。

  我個人是不信佛的,我建議各位對外不要信佛,對內不要信命,命是我們中國一個很傳統重要的觀念,外國人也有這樣的觀念,可是不像中國人這樣的明確;中國人對命有四大類,第一個是宿命論,就是我一切聽天由命,我告訴各位這種人很少,為什麼很少呢?因為有一類他是證命論,有一個人叫袁了凡,他年輕時算命說作官只能做到五品官,並且一輩子沒有兒子,對古代一位知識份子而言,作官作不大,又沒有兒子,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他年輕時就看破紅塵,有一次,他在廟裡聽和尚唸經,有位老和尚一面唸經,一面看他,經唸完後,老和尚走過來對他說,我一輩子看的人很多,從來沒有看過像你一樣的年輕人,能安靜坐在那兒,一點雜念都不起,這是什麼原因?袁了凡說因為我信命,算命的說我官作不大,又沒有兒子,我的一生已沒有指望了,萬法皆空,我什麼都看透了,所以在廟裡聽你唸經,就覺得一切沒什麼好想的,和尚對他說,「你錯了,命是可以製造的,你從此去修橋、造路、施粥、關心窮人,做一些好事,就能改變你的命運,不妨試試看」,袁了凡回去後就照老和尚的說法到處做善事,最後果然官做大了,兒子也生出來了。這是古代一個相信命運,也相信命運可以改變的故事。

孔孟之道相信正命

  除了上述宿命、造命外,還有一種正命,就是孔子、孟子相信的命,他們是一半相信命,一半不相信命,例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是儒家的思想,這是相信命,但有一點,儒家不相信的命是,你可以把自己變成聖人,變成了不起的人,「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我只要做就可變成聖人,所以孔孟之道,在富貴、死生方面相信命,在鼓勵人的方向與志氣方面,就不相信命,他們也不相信宿命,所謂「君子不立於偃牆之下」,君子不站在要倒的牆下,孔子、孟子認為我們不相信命,只要有預防,就可以閃躲災難。

  有的人信命,信到走火入魔程度,我告訴各位,五十年前我來到台灣,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我父親非常相信命,每位算命的告訴他說往南去,所以他由東北到了北京,又由北京到上海,最後到了台灣,所以我們家到台灣與父親相信怪力亂神有一點關係。

  我們對外不要信佛,當然也包括其他宗教,我們不要相信命,我們要靠智慧的聲音和語言,不要自欺欺人來完成自己,這樣才算是真正懂得佛教的佛教徒。印度的國父甘地說他是佛教徒、印度教徒、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回教徒,他為何可做如此多的教徒?就是他認為他掌握了每個宗教的精神,他才能發表心胸寬大的言論。

  中國的佛經內,男女是最不平等的,佛經內最基本的精神,是要男人脫離女人變成佛,女人希望下輩子不要做女人,要成為男人;所以在佛經內看到很多文字,講到女人像大便、尿一樣的字眼,非常看不起女人,希望把女人救出來,來生變成男人,「女人變成男人,男人成為佛」成了基本觀念。我們會常錯誤的認為和尚是四大皆空,其實和尚是全世界最有慾望的人,他要犧牲今生今世的幸福、男歡女愛和金銀財寶,為了死後可以變成佛、菩薩、金剛……,犧牲了今生是為了來生。所以在我眼裡看來,證嚴法師雖然很了不起,可是我認為她有一個奇怪的慾望,就是來生她要變成男人。

  我曾說過副總統不找女性,到今日中國時報言論版還有人說我「公然侮辱女性,反對女人參政」,其實誤會了,我沒有反對女人搞政治;我的大前提是,女人去搞政治,對女人是種侮辱,因為政治本身是男人搞的,政治是骯髒的、卑鄙的、爾詐我虞、勾心鬥角的,這些事業不值得可愛、長得像蓮花一樣的女人去玩。

  中國哲學家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意思告訴我們為什麼有仁義道德出現,是因為有很多道德被摧毀,人才鼓吹仁義道德;因為有虛偽的言論出現,才需要智慧;為什麼有孝子出現,因為六親不合才有孝子,因為國家昏亂才有忠臣。所以慧智、孝慈、忠臣出現都不是好現象,是壞現象。換句話說,政治是男人搞的,男人搞不好,才要女人來搞政治,所以對女人而言,這是划不來的事情,因為不該女人出現的時候,女人出現了。

古代女人有七出、三不去

  我舉這個例子證明我們對女孩子充滿了細心的保護,而不是歧視女性。中國古代有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七出」,就是做太太的,丈夫有七個理由可以把你趕走,第一個理由就是無子,這就可以構成離婚的條件,還有一個口舌,喜歡講是非,所以現代的女孩都構成被休妻的條件,還有好比說得了惡疾,得了惡疾後就把你趕走,有七個條款把你無條件的趕走。那中國的倫理道德中,難道也像佛經裡面這樣子歧視女性嗎?也不然,有三個防止的條款,叫「三不去」,就是你有七個理由把我趕走,我有三個條款可以保護我,這三個條款符合的時候你就趕不走我了,第一個不去,就是說有所娶無所歸,就是你討我的時候,我有娘家,我娘家的人死光了,你再把我趕回去就不行了,因為我沒有娘家可以回去。第二個理由是現貧後富,我嫁給你的時候你是一個窮小子,我跟你白手起家,你發了財,你把我趕走,這不行,這是第二個保護條款。第三個呢,為舅姑叔三年之喪,我丈夫的父親死了,我的婆婆死了,我為他們穿了三年的孝,對不起,我為你爸爸媽媽穿了三年的孝,你不能趕我走,所以古代雖然有七出條款可以趕走女人,可是有三不去的條款來保障女人,所以呢也沒有那麼多的離婚事件。有一點大家可以知道,常常不用「七出」,也不用「三不去」,就私下和解了,因為女人允許男人討小老婆,一討小老婆,我大老婆也不走,老老實實的待這,相安無事。所以我告訴各位,中國古代家庭能夠和諧的原因,是因為丈夫可以公開討細姨,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點。

  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女人有三個習性是非常可怕的,女人在少女時代坐在那裡端莊的很,你跟她講話臉就紅,理都不理你,坐在那裡都不動,像一個觀世音菩薩,我們怕觀世音菩薩嗎?當然怕!所以我們要怕女人;中年的女人保護兒女像老虎一樣,難道男人不怕老虎嗎?所以男人要怕女人;老年以後這個女的醜的跟鬼一樣,男人怕鬼嗎?當然怕!所以男人怕女人。因此一輩子男人怕女人是有足夠的理由。

要用智慧來解決問題

  我說了那麼多,是因為從古到今是可以幫我們修正某一些觀念的。可是有一個重點,就是我們要有好的頭腦,才能夠修正我們的觀念。有好的頭腦才能夠活在台灣做你自己,有好的頭腦才能夠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今天我到花蓮來是希望大家能夠出污泥而不染,在花蓮裡面做蓮花,我的意思就是這樣,如果你的問題不能夠用你的智慧來解決,那我告訴你一個方法,請你們看「李敖大全集」,我一輩子讀書的精華全在裡面,很多人生的問題、答案都在裡面。你們不要以為我今天在台上在亂講話,常常一個人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場講演會改變他的一生。清朝末年有一個神童,他中了舉人後很神氣,結果碰到一個老先生,跟他講了一天的話,他聽了以後非常感動,結果師徒兩人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就是「戊戌政變」,這兩個人就是梁啟超和康有為,康有為和他講了一席話之後,影響梁啟超的一生,我希望今天我以一個六十四歲的老頭子,在這裡跟大家講的一番話,使大家可以從今天中午後有所改變,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