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左右看】話李敖
文/趙萬來&甘向西
【左看】 拿自由主義的破輪
文/趙萬來
李敖不打誑語,四十年如一日,誠然有其真摯的一面,但是有真情不一定有真知,縱觀他這一生的見識不脫自由主義的樊籠,無以理解中國與台灣的現實變化都非這一套老骨董教條所能拘牽的。歷史表明,他所尊崇的胡適根本不敵國民黨的保守主義,遑論中共的社會主義運動。同樣地,他本人困在台灣人意識的猴陣中,越是力言一國兩制,越是讓此間人士視為大中國主義者而予邊緣化,假如不直斥為台奸的話。
事實上,李敖深研傳統,絕非傳統主義,他跟美國、許信良都是一丘之貉,就是要前進中國,將之和平演變,變為資本主義社會。據說,這樣就會孳生出民主,重演台灣之前例,也就是另一種征服,把大陸台灣化,就這個意義而言,他比台灣人還台灣人,巴不得人人都成為復興法蘭西的科西嘉人拿破崙。
這種單線進步史觀,實在經不起事實的檢證。試看眼下台灣,這一套民主是歐美的複製嗎?當然不是,這不能怪島民水準差,乃是受制於世界體系的位置,台灣要發展資本主義,就不能不集權於國家,集錢於資本家,縱有選舉,只得民主之外觀;而大陸,後進之勢益形遙遠,社會規模更龐大幾十倍,如何重抄台灣經驗呢?若說一國兩制可保台灣五十年,還有可說;若說藉此反攻大陸,不是政客許信良在吹牛皮,就是書癡李敖在做大夢。
【右看】塑膠島上一真人
文/甘向西
轉業競選的李敖為許信良與新黨亂點鴛鴦譜,亂了黨派分際,比宋楚瑜的超黨派更予人話柄,只因他當選無望,主流社會當做是一場笑話,與此同時,他連續在淡江、東吳等校演講,引來大學生的熱潮,反映了李敖做為一名政客,媚俗功夫是不及格的,但是做為一個真情的知識人,仍然散發著不可阻擋的魅力。
弔詭的是,鼓吹全盤西化的昔時頑童如今為自己這一連串的政治盲動提出一個極其傳統的解釋:義氣。就是不忍許信良落單,才允諾轉檯去做他的搭檔;同樣不忍李慶華落空,隨之自毀對許的允諾,轉而介紹朱惠良充數,又同樣不忍李慶華因他受過,乃倡議兩人對調角色。這麼一個義薄雲天的俠客難怪讓青年學子為之傾服,卻不被成人世界所認同。
而參選中的李敖另有一次突出處,就是明白主張一國兩制,即使標榜大膽西進的許信良也不敢大膽如此,因為在此時此地的氛圍下,無異是隔海唱和,出賣台灣,但李敖說得理直氣壯,一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態勢。
有李敖,選總統才有看頭,儘管其人不可能接到棒子,正如四十年前的望空吶喊一樣,但是他的影響力同樣會在若干年後彰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