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落差大 評論兩極化--李敖參選的媒體現象
文/楊喬
本文轉載自「新聞鏡周刊 1999.8.39~9.5」
八月十八日,新黨全委會召集人李慶華舉行記者會宣布,將建議徵召作家李敖代表新黨投入公元兩千年總統大選:同一天,李敖在家裡宣布參加總統大選。一時之間,總統選舉的話題再度沸騰起來,成了當天晚報的熱門新聞,電視CALL IN節目也紛紛鎖定這個議題大肆發揮,在台灣的政壇和新聞界激起一波「李敖現象一。
這波「李敖現象」,始於八月十八日的聯合報頭版及中國時報四版的「預告」。當天,聯合報頭版標題是一新黨擬加入總統大選,李敖、吳京、王建宣都是考慮對象」,中國時報四版的標題是「新黨傾向推李敖選總統」。除了這兩大報,中央日報四版短訊也報導「新黨今將透露大選動向」的報導,只是在新聞之中未提及李敖罷了。
這波「李敖現象」,反應在當晚的電視CALL IN節目最為熱烈,包括TVBS「2100全民開講」、中天頻道「相對論」、SETN「八點大小聲」、東森綜合台「有話老實講」,以及八大綜合台「大家來審判」等等CALL IN節目。都圍繞著李敖宣布代表新黨參選總統的話題大談特談,四家晚報也算捧場,報導的篇幅都頗為可觀,倒是第二天日報的處理方式,則出現明顯的「冷熱有別」。
李敖宣布參選總統
聯晚報導篇幅最多
以八月十八日四家晚報處理李敖宣布參選總統的新聞為例,論版序、版面數,都數聯合晚報最為重視,其次是中時晚報,再其次是勁報,最後才是自立晚報。簡要比較如下:
聯合晚報以頭版頭題處理,主標題「新黨徵召,李敖宣布參選總統」,副標題「『三心二意』選總統,相信自己不會當選,希望宋楚瑜、許信良支持者不要變節。歡迎連戰和陳水扁的選民起義來歸」,照片一張,標題「我出來暗「宋」啦!」相關報導刊二、三版。其中,三版版名改為「李敖參選總統特別報導」,還用了三張李放的特寫照片。
中時晚報以頭版次題處理,主標題「李敖代表新黨參選總統」,副標題「黨內有異聲,李慶華:原想投宋、許的就投他們,屆時公職為其他候選人站台絕不處分」,相關新聞刊二版。
勁報以二版頭題處理,主標題「新黨將推出李敖參選總統」,副標題「徵召案將待下周定案,不少義工反對,仍堅持幫宋,李敖要求,新黨公職為其他參選人站台不受黨紀處分」。
自立晚報以二版次題處理,主標題「新黨徵召李敖參選總統」,副標題「李提出反黑金反台獨為訴求,指宋楚瑜若當選可能回國民黨」,資料照片一張。
日報處理李敖新聞
重視程度落差懸殊
雖然四家晚報報導李敖參選新聞的篇幅多寡有別、重視程度有異,但若再比較八月十九日五家主要日報的處理,更可發現五報之間的重視程度有極大落差。李敖參選的新聞,中國時報、聯合報及台灣日報都刊於頭刊,中央日報和自由時報都登在四版。其中,中國時報和台灣日報都做頭版頭題(雙頭題之一),聯合報雖非頭版頭題,但在頭版刊登李敖的照片,重視程度不言而喻。中央日報是四版的重點(頭版還有提要)。反觀自由時報是四版的短訊,報導全文僅六十一個字。如此懸殊的差距,在報業高度競爭、新聞高速競飆的今日,的確是非常少見的現象。如果要追問為什麼?大概只有「編輯政策」四個字可解!
進一步比較八月十九日五家日報的報導內容與特色,分別是:
中國時報頭版頭題,主標題「接受徵召,李敖代表新黨參選總統」,副標題「強調『讓第一流的思想家為大家洗腦,為全民指引正確民主方向』,要「搶連、扁的票,讓宋不痛快』,」標題是十足的李敖觀點。相關新聞刊二版。主要特色是,二版獨家報導「政黨推薦正副總統候選人應為黨員,中選會指李敖須先加入新黨」。(但八月二十日聯合報和台灣日報三版都報導,李敖推薦書若無「本黨黨員」,中選會將從寬採用新黨說詞)。
台灣日報頭版頭題,主標題「李敖決代表新黨參選總統」,副標題「邱義仁說局面會更複雜,廖風德指新黨提前接到病危通知書」,標題照顧面向較為周延。相關報導刊三版。主要特色是,三版訪問政治學者談李敖參選總統的效應,有的認為會讓大選增加娛樂效果,有的質疑如此戲劇化的動機難為選民接受,有的預測囗水戰和官司戰將會增加。從中也可以看到學者對李敖參選解讀的多元與分歧。
聯合報頭版次題,主標題「新黨將徵召李敖參選總統」,副標題「常委會提建議,二十九日全國公職人員代表大會做最後決定」,標題審慎而周延。頭版李放照片,標題「李敖的『第一次』」。相關新聞刊三版。主要特色是,三版報導李慶華找上李敖的過程與決策,認為「新黨能否通過仍有變數」,和頭版的標題相互呼應。
中央日報四版頭題,主標題「新黨徵召參選,李敖:我不求勝」,副標題「談『三心兩意』,說是新黨遷就他,李慶華稱「黨內人才難求」,建議案將交由全體公職人員大會決定」,標題平穩周延。主要特色是,僅就新聞做平實報導,不做分析或評論。
自由時報四版短訊,標題「新黨擬徵召李敖參選總統」,新聞全文是「新黨全委會召集人李慶華昨天說,新黨臨時常委會昨天決議,建議公職大會徵召李敖代表新黨參選總統,常委會下周六將向公職大會提案。」署名(記者黃博郎/台北報導),主要特色是,簡化報導這則新聞到「寥寥數語」的程度。
處理李敖新聞兩極
台日專欄為文批評
自由時報除首日以短訊報導李敖宣布參選總統的新聞之外,緊接著從八月二十日起連續三天,關於李敖的新聞都隻字未提,連「自由廣場」也未置一詞,遑論相關的邊欄和短評,相較於中國時報和聯合報的高度重視,恰加寒冰與烈焰。針對這種特殊的媒體現象,專欄作家費邊於八月二十一日台灣日報三版的「觀察站」,以「媒體瘋了嗎?」為題提出批判。
費邊寫道:「有的報紙鉅細靡遺刊登李敖新聞,幾乎到了起居注的的地步:有的則乾脆隻字不提,形同自我閹割,以為讀者看不到就沒這回事。其中固然有不同的因素考量,但媒體走偏鋒卻如出一轍。」他進一步強調,媒體「濫用」,「禁用」李敖,其中隱藏的剝削或掩蓋心態,是否也該列入媒體的病歷之中?
除自由時報之外,其他四報從八月二十日起連續三天的新聞處理情形,分別簡述如下:
八月二十日,有關李敖參選的新聞,中國時報是二版半版、聯合報為三版半版、台灣日報是三版頭題,且二版有社論,三家日報的重視程度相差不多,僅中央日報簡單處理。四報新聞的取材重點、則各有所好,併列來看,形成蠻特別的對比,各報內容簡述如下:
中國時報二版含頭題半版、新聞三則,邊欄一篇,照片一張。頭題標題「李敖:參選總統要把政治悲劇變笑劇:談新黨『是爛香瓜,若不提名我,會死得更快』,關於宋「雖是仇人但應給他機會從良」,談兩岸「主張五十年不變的一國兩制」。」其中,記者樊嘉傑所寫「看問題」,題為「大選颳起跨黨派旋風」,在諸多分析邊欄中,切入角度頗為獨到。另有三版「我見我思」專欄以「都鬆了一口氣!」為題,分析李敖參選的可能影響。
聯合報三版含頭題半版、新聞五則,照片一張。頭題標題「李敖未入新黨,中選會從寬認定:推薦書若無『本黨黨員』,將去函查問,採用新黨說詞」。比較特別的是,聯合報即時民意調查顯示,李敖獲得百分之一的支持率,和許信良難分軒輊,對其他三位參選人的支持率影響不大。
台灣日報三版含頭題新聞兩則、邊欄一篇,漫畫一幅。主新聞標題「李敖主張一國兩制,強調要談判:稱李登輝是新黨大陸政策最大的支持者,批連無政策,宋不表態,扁則搖擺」。報導重點以李敖倡議一國兩制為主。二版另有社論一篇,題為「新黨打算在總統大選裡扮演甚麼角色?」縷析新黨打出「李敖牌」的得失與風險。
中央日報四版新聞兩則,主新聞標題「李敖:徵召案不過,大不了
拆夥:指新黨是『爛香瓜』,參選是幫它,不會因被提名而加入」,
次新聞標題「徵召李敖?新黨國代有疑慮,程序正義遭質疑」。報導
重心圍繞著新黨徵召李敖的程序問題。
八月二十一日,四報報導李敖參選的篇幅,都大為減少,重點則不約而同鎖定李敖廢國大的主張,與新黨明顯不同。各報的處理情形是:中國時報三版新聞一則、邊欄一篇,照片一張;聯合報二版新聞兩則、照片一張;台灣日報四版新聞兩則、「探針」短評一篇、照片一張及漫畫一幅:中央日報四版新聞一則。
八月二十二日,除聯合報外,其他三報處理李敖參選新聞的比例再度遞減,四報的重點則都是新黨全委會通過徵召李敖,李敖則收回「爛香瓜」譬喻新黨的說法。各報的處理方式是:聯合報二版頭題,照片兩張:中國時報四版新聞一則:台灣日報四版新聞兩則、照片一張:中央日報四版新聞一則。
綜合五家日報從八月十九日起四天報導李敖參選的新聞,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結論:第一、五報的重視程度明顯有別,類似自由時報首日短訊處理,之後乾脆不報導的作法,過去少見:第二、八月十九日的中國時報和聯合報都有濫用「專訪」的情形,明明是各報都有的新聞內容,兩大報為了凸顯版面,都用「專訪」方式處理:第三、台灣日報的取材以議題取勝、版面以漫畫見長:第四、部分標題不夠嚴謹,例如八月二十二日中國時報四版副標題「全委會通過徵召為總統候選人」,候選人應為參選人。
解讀李敖參選效應
報紙分析仁智互見
至於探討李敖參選的議題上,聯合晚報首日表現除了量多取勝,在評論文章方面也最為「即時」,二版社論「李敖另類選擇」,認為李敖加入選局,對檯面上的參選人都是不可測的變數,且拜他高超顛覆性格之賜,大選議題應可再創另一高潮:二版「聯合論壇」則由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郭正亮撰文「名為參選,實為護宋」,強調李敖熟知國、民兩黨歷史,而且口才便給,如今成為宋的攻防側翼,可說是宋楚瑜的一大利多。
聯合晚報三版還有一篇邊欄,支持「李敖宣布參選總統,對宋楚瑜最為有利」觀點。記者嚴智徑所寫的「李敖參選爽到誰」,分析指出李敖可以明打李總統、暗助宋楚瑜,將來仿效台北市長選舉「尊王(王建瑄)保馬(馬英九)」的作法,更可以製造「尊李(李敖)保宋(宋楚瑜)」的效應,至於對新黨的影響,最多不過在「泡沫化」中多幾個泡泡。
其他像中時晚報二版,記者黃逸華的專題報導「反李擁宋,李敖出難題」、記者陳立宏的邊欄「出鞘,志不在嬴,在救新黨」,以及勁報二版,記者高政義的特稿「新黨加入戰局,宋楚瑜福氣啦!」也持同樣的論點。自立晚報二版,溫紳的短評「李敖笑傲選戰,連扁頭痛」,既然正向點出「連扁會頭痛」,等於逆向透露「宋營將獲益」的意涵。
四家晚報頭一天的評論文章或邊欄(特稿),清一色認為「李敖參選,宋楚瑜得利」。之後,五家日報評論文章和邊欄的見解,卻未必都作如是解。如,八月十九日中國時報二版,記者馬維敏的「新聞分析」,標題「選局生變,連扁捏把冷汗,宋也不輕鬆」,就提出不同的觀點,三版「我見我思」專欄,記者夏珍所寫「觀戰兼看戲吧!」則認為李敖能撼動連扁陣營多少票「不無疑問」,宋營對於李敖的襄助也「不敢樂觀」。
記者的解讀似乎各有不同,學音的看法也見仁見智。相對於郭正亮「利宋說」,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歐美所所長吳東野則提出「變數說」。吳東野於中國時報十五版「時論廣場」發表的專文,題為「李敖一出是險招是奇招,選戰隱含爆發力」,結語寫道:「李敖參選的最大效應卻是打亂國、民兩黨的選戰佈局,他雖不是宋、連和扁陣營的主要對手,卻不能不防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效應。」
讀者看待李敖參選
意見紛陳評論兩極
一般讀者對於李敖代表新黨出馬的看法,更出現意見紛陳、評論兩極的現象。
持肯定看法者,主要是認為,李敖參選可以轉化選局的風貌、具有針砭時弊的功能,或者幫助重振新黨聲威。玆舉數例如下:
李光第(八月十九日聯合報「民意論壇」):李敖先生在此時加入,以其顛覆的性格,想必能將這場混沌的總統大選開創新局,也為令人生厭的政治注入幽默。雖然不求勝選,但若能鼓動人心,改變風氣,全體選民都將會是最大的贏家。
劉熙民(八月二十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吾人更期待李敖以其犀利的言論,及「扒糞」式的挖掘歷史真相,在媒體對總統大選無所不在的報導下,抖露黑金政治對台灣政治、社會,經濟的腐蝕,以便向大眾「洗腦」,刺激台灣社會的深刻反省。
段緯宇(八月二十一日台灣日報「民意最前線」):如果能夠藉由李敖先生的名嘴,一一釋懷流言並闡揚新黨,再加上新黨黨員及義工和支持者萬眾一心,團結在一起,打一場理念戰,那新黨的未來將是蓬勃美好及燦爛的。
持負面看法者,主要是認為,李敖參選屬玩票性質,未必能得到民眾認同,而新黨找理念未必契合的李敖代表參選,目的非為勝選,而且發表不尊重女性的言論等等,都不足取。玆列數例如下:
呂敬貿(八月二十日聯合報「民意論壇」):參選總統發表政見與主持「笑傲江湖」電視節目不同,假如不改變,能否獲得民眾認同,很有疑問。參選總統對國家大政,應有具體創見,一味批評時政或政治人物,必將引起人民的厭惡。
蕭容(八月十九日聯合報「民意論壇」):李敖反台獨固與新黨理念相同,但李敖同時也反中華民國,高舉捍衛中華民國大旗的新黨又如何說服自己?徵召這樣的人代表新黨,外界對新黨的誤解更將揮之不去,新黨的路將愈形顛簸。
王錦銘(八月二十日台灣日報「民意最前線」):新黨徵召李敖參選總統,目的不是勝選,而是要助宋批連打扁。一個得票率超過百分之五,曾是關鍵小黨的政黨,竟然淪落至此,毫無黨格,真令人失望透頂。
魏阿倫(八月二十二日聯合報「民意論壇」):李敖代表新黨競選總統,竟大言不慚的歧視女性能力,並明確表達不需要一個女性來做搭檔。女性用好幾世紀才爭取到今日與男性工作、社會地位的平等權。我們不需要一個將男女平等往後退的領導人。
各式各樣的意見還很多,有的對李敖參選總統有嚴肅的期許,有的則抱著看戲的心情,有的則對李敖加入戰局感到混沌。以下是三則較具代表性的讀者投書:
許文彬(八月二十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但願李敖所宣稱「消滅扁、消滅連」的參選目的,並不是「省籍情結」作祟才好,若是李敖向台灣這塊土地「起義來歸」,或許當選有望,何必妄自非薄而僅止於「棄誰保誰」之小志呢?
南馬(八月二十一日聯合報「民意論壇」):新黨最好放聰明一點,不要指揮他。在這個世紀末,就讓我們期待李敖為所有寂寞的知識分子演一齣戲吧!
陳維健(八月二十日聯合報「民意論壇」);李敖以笑傲江湖、遊戲人間、嬉笑怒罵的特殊風格投入這場大選,還有多少民眾能夠清楚冷靜的觀察不同候選人的人格特質、治國理念以及政策政見?李敖的參選,究竟是偉大?還是尾大不掉?可真不容易回答。
在眾多讀者投書中,本文多援引自聯合報、中國時報和台灣日報,主要是,自由時報和中央日報幾乎不登李敖參選這個議題的投書(八月二十日中央日報「公論」的專欄「每日一談」,雖有一篇署名不惑的「新賭爛票?」的文章,但應視為專欄之作,故不列入)。
期許媒體和閱聽音
做個不受人惑的人
見諸報端的評論、邊欄或讀者投書,大抵而言,都還算是理性之論,即使部分讀者投書略見「火氣」,也不致於有「挑撥」的意圖。不過,有線電視台CALL IN節目的現場來賓之閒和觀眾來電之閒的互動,在不免「激動」之餘,卻不時揚起一波波的「省籍論戰」。
省籍問題,幾乎是在台灣政治民主進程裡,每逢重大選舉必然會碰觸到的「制式」話題。然而,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應該在於提供全民理性辯論的空間,而非擴大內部省籍情結的幫手。特別是,電視台CALL IN節目應該從題目設計,受邀來賓,以及和觀眾互動上,盡力去減少、避免挑起省籍情緒的各種可能。
從前襌宗和尚曾說:「菩提達摩東來,只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隨著總統大選的日益逼近、日趨激烈,各種耳語、謠言、抹黑、分化的言論與動作,也可能愈來愈多。這時候,媒體應該扮演起「順風耳」、﹁千里眼」的角色,聽出這些言論的背後用意,看出這些動作的隱藏心機,而不只是傳聲筒或傳真機,更不應在一旁敲邊鼓或煽星火,讓閱聽大眾成為不受人惑的人,共同過一個民主、理性、平和的選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