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我們能相信你嗎?
文/江南(上海)
本文轉載自新民周刊? (03/14/2000)
拉丁諺語說,因為它荒謬,所以我相信它。
他的言論、他的著述、他的婚姻、他的經歷,無處不荒謬,但天下有几人不信?
只因他叫李敖,一個有著近3000萬字文章流傳于世的文人,一個蹲過6年黑獄打過數十場官司寫了96本禁書的斗士,一個號稱“有時想要佩服一個人,就照照鏡子”的狂徒。
跨過新世紀的門檻,李敖又宣布了一條新聞:他獲得了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這一次,許多人再度嘗試了荒謬的滋味。這一次,我們還能一如既往地相信你嗎?
A文字
《北京法源寺》是李敖此次獲得提名的著作,也是他唯一問世的長篇小說。李敖認為:“這部小說以一座具象的古廟為縱線,以抽象的歷朝各代的史事人物為橫剖,涵蓋了400個主題。是一部內容丰富的史詩性小說。”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部小說在內地的讀者中并沒有引起很大的反響。在本次調查中,56%的對象沒有看過此書,19%的對象甚至沒有聽說過此書,只有8%的人從頭到尾地閱讀過此書。
與此同時,僅有6%的被調查對象表示沒有看過李敖的文章。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在李敖的作品中,《北京法源寺》并不是很受內地讀者推崇的一部。
這個結果并不出乎人們的意料,因為李敖著稱于世的本來就是他的雜文,以及文章背后特立獨行的性格。他本人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不認識我的人,喜歡看我文章﹔認識我的人,喜歡聽我講話﹔了解我的人,喜歡我這個人。”
B資格
本次周刊調查的第二部分可能會令李敖更為失望。
52%的對象很干脆地認為李敖將無緣問鼎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47%的人表示“很難說”,相信李敖能獲獎的只有可憐的1%。一言以蔽之:李敖還沒有資格向諾貝爾叫板。
恐怕,這種看法會普遍地存在于讀者心中。就算一向視自己為天生聖人的李敖本人,也曾在新聞發布會上,也有點“抖豁”地說:“如果今年得不到諾貝爾獎,我就繼續申請。就是連續申請20年才得到,我也不過85歲。”從他獲提名后的表現來看,急吼吼召開記者會,美茲茲地宣布消息,忙不停自抬身價。顯然,一向不把別人放在眼里的他面對真正大師級的獎項,還是流露出一絲媚態。
那么,撇開外國評委的說法不談,單從李敖本身來看,他是否能代表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水准?只有8%的被調查者說有,54%的對象認為沒有,表示很難說的有38%。
此外,59%的被調查人認為中國還有更好的人選去競爭諾貝爾文學獎。
總體而言,李敖的資格并未得到大多數讀者的認可。不過,諾貝爾獎評選從來不是“大眾”的,而是“精英”的,所以讀者的看法不構成對李敖的威脅。
C提名
然而,即使在所謂“精英”階層,對李敖獲得諾獎提名一事也爭議頗多。几位隨著李敖一起竄紅的“諾學”專家更是直言不諱:別看他現在鬧得歡,回頭准得拉清單。
比較集中的看法有三點:
A諾貝爾獎不是奧斯卡獎,不存在“提名獎”的說法。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B諾貝爾獎的提名分几個階段。從每年的2月開始提名,經過4月、6月、8月等几大戰役,到10月頒獎。李敖現在還處于“金字塔”底部,離尖子遠天八只腳﹔而且與李敖同處底部的有數十甚至上百位文學家。這地段,隨便扔塊磚就能砸死倆文學家,根本不用崇拜李敖。
C中國早有人被提名過諾貝爾文學獎,先前也“闊”過。李敖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是最后一個,咱們不會承認他替中國人爭了氣。
除此几點意見,更有人透出風聲:諾獎的提名完全可以由大出版社找知名學者來操作,聯想到《北京法源寺》的英譯本剛剛由牛津大學出版社發行,前來台灣宣布獲提名消息的又是一位該出版社的工作人員。言下之意,其中有貓膩。
果然,在本次調查中,51%的對象認為:“這是出版商的陰謀”,40%的人認為很難說,只有9%的意見為“不是”。
而且我們在調查結果的分析中發現,填“是”的人群全部是通過電子郵件與本刊聯系的,而填“不是”的則完全是寄信來的。
在對被調查對象的學歷進行分析后,我們發現以下現象:
“本科以上”的人群中,填“是”的占54%,“不是”占7%,“很難說”占39%﹔“本科”人群中,“是”占52%,“不是”占14%,“很難說”占34%﹔“大專”人群中,“是”占48%,“不是”占31%,“很難說”占21%﹔“大專”人群中,填“是”和“不是”的各占50%,沒人“很難說”。
這個結果表示,學歷越高的被調查者對此問題越難以下結論。不過,這玩意兒還真難下結論。
D諾獎
這種“陰謀論”的出台未必全是出于對李敖的看法,而是很大程度上來自對諾貝爾文學獎的百年之痒。
諾獎的百年歷史上,竟然沒有光顧我泱泱大國哪怕一次,倒是讓日本、印度、南非乃至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的島國“聖露西亞”得了先機。這很讓大伙兒丟面子,并且進一步引發了中國作家分裂成兩派,影響了文壇的安定團結。
一派說諾獎數次與中國失之交臂,曾考慮過授予沈從文,可惜他沒活過那一年,魯迅、老舍、巴金也有戲,可是時運不濟以致命途多舛,還有翻譯不力云云,最后鼓勵大家鼓足干勁,力爭上游。
另一派則反駁說諾獎也并沒什么了不起,中國人得不著非不能也,完全因為西方文化和政治的偏見,象托爾斯泰不也沒得獎,盛名之下,其實不得也罷。
這兩種觀點在本次調查中都有體現,結果也耐人尋味。
21%的人認為諾貝爾文學獎從未授予中國作家是公平的,52%則認為不公平,另外27的回答是很難說。
其中被調查者學歷為“本科以上”的人群中,39%認為公平,39%不公平,22%很難說﹔“本科”的樣本中填“公平”的有22%,“不公平”的占42%,36%的認為“很難說”﹔“大專”的樣本中,14%為“公平”,72%為“不公平”,14%為“很難說”﹔最后,在學歷為“高中”的人群中,100%認為“不公平”。
此結果意味著,人們對諾貝爾文學獎的信任度與其學歷基本成正比。
另一組數據是關于“對諾貝爾獎抱有何種態度”的,18%的人認為“很重要”,42%的人表示“一般”,37%的人感到“無所謂”,還有3%干脆說“反感”。
E總結
米蘭*昆德拉說,只要留心公眾的存在,就免不了媚俗。
媚俗是人類存在的前提,誰也無法排除對“公眾”的默認。有人因為媚俗而大獲成功,有人因為反對媚俗而大獲成功,比如李敖,還有昆德拉自己。
在現下充滿無聊指責和謾罵的中國文壇,李敖也好,金庸、王朔、余秋雨、余杰也好,走的都不外乎這兩條道路中的一條。諾貝爾獎也只不過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公眾”而已。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還設置了這樣一道題:“中國作家還需要几年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結果有14%的人選了5年內,30%選了10年內,11%選了20年內,還有45%覺得“很難說”。
可見,多數讀者并不象一些專家那樣認為,諾貝爾文學獎其實離我們很近。
但無論此次李敖的諾獎之路前途如何,他所表現出來的特立獨行的性格卻是我們這個民族所缺乏的,也是他最受讀者推崇之處。
這令我想起王小波的一遍文章《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他說:“我已經40歲了,除了這只豬,還沒有見過誰敢于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為這個緣故,我一直懷念這只特立獨行的豬。”李敖,你會成為另一頭令我們懷念的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