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對話錄」自序

 

  這本「李敖對話錄」,共有二十一篇。收有我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七年五年間的部分對話。

  對話體作品( dialogue)的體裁,最大特色在於它用口語的通俗,表達出質疑、問難和抬槓。在東方最有名的對話錄是「論語」;在西方最有名的對話錄是「柏拉圖對話錄」。在柏拉圖以前,已早有對話體作品出現,那是紀元前五世紀西西里島的笑劇,由島上東南部一海港作家——西拉庫斯的索夫龍(Sophron of Syracuse)寫成,柏拉圖深受影響。到了二世紀,盧奇安(Lucian)的「死者對話錄」問世,更把這種文學體裁賦予新意,對後世的影響,愈來愈大。

  對話體作品有兩類,一類是實際的對話;一類是虛構的對話。前者像「朱子語類」、「哥德對話錄」;後者像桑塔耶那( George Santayana)的 「地獄對話錄」(Dialogues in Limbo)、諸橋轍次的「三聖會談」。這本「李敖對話錄」,兩類都用到了,可說是一種別開生面的對話錄。讀者讀來,保證虛實雙修、音容宛在,在中國對話錄中,勝「論語」「朱子語類」多矣!不敢自謙,特為親序以張之。

一九八八年七月二十六日